责编:陈凯欣
2025-05-07
近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对外公布了该省在现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标志着黑龙江在生态安全防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经构建起一个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涵盖了大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具体来说,已建成各类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9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59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129个。特别是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实现了所有县区的全覆盖;具备建设条件的地表水国控断面也全部实现了自动监测。
在提升监测能力方面,黑龙江积极引入了多种先进技术设备,包括无人机、走航监测车和卫星遥感等,同时正在进行自动监测站的数智化改造。通过组织业务培训、开展实操演练、参与跨区域联合监测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监测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
今年年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明确了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等在内的11个要素,共计46项具体监测任务。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
未来,黑龙江计划持续推进污染源监测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专项检查,并加快推动监测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同时,还将强化监测数据的互联共享,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数据库、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平台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方面,黑龙江省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岸边无人采样站试点单位,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覆盖高寒流域的测试机构。这一创新举措将为松花江流域等大中型河流提供多维度的智能监测支持。
此外,在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包括兴凯湖站、黑河站、大兴安岭站和三江平原站在内的4个站点已成功获批。这些国家级监测站,与黑龙江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网络共同构建起了一张全省范围的生态质量监测网。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切实发挥监测数据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中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黑龙江省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